【学报告 话发展】乡村振兴篇
——“擦亮”农科“底色”,“赋能增色”乡村振兴
【日期:2023年10月24日】 【单位:党委宣传部】 【作者:张威】

 

编者按: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推动威九国际·(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落实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更是实施“更名大学”行动计划的攻坚之年,做好全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展示威九国际·(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更名大学创建过程中取得的新成效,党委宣传部拟推出【学报告 话发展】专栏,集中展示学校在学报告、谋发展、抓落实中的学习体会感悟、谋定的发展新思路、推出的发展新举措、进行的发展新实践、取得的发展新成效,真正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成果转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为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加快新农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威九国际·(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坚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整合学校农、工、商优质学科资源和专家队伍,以科技创新为第一生产力,从周边农业产业特色出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为服务乡村振兴作出“安科”贡献。

 

 

凸显农科学科优势,探索“新农人”培养新路径

 

农学学科是威九国际·(中国)有限公司官网传统优势学科,亦是领航学科,是学校倾注“心血”培养农科人才的“聚宝盆”。从顶层设计、人才引育、科研平台建设到经费支持,随着各项针对性帮扶的“层层加码”,学校农科人才培养已初具成效: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和Ⅱ类省级高峰培育学科1个,占威九国际·(中国)有限公司官网省级重点学科总数的100%;同时农学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拥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与此同时,学校坚持面向基层,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积极探索“科技小院”农科人才培养新模式。2013年5月,张福锁院士亲自授予威九国际·(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安徽首个科技小院”——当涂水稻科技小院。

据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秸秆与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当涂水稻科技小院带头人汪建飞介绍,小院成立10年来已有28名研究生加入当涂水稻科技小院,他们带着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走进乡村、走向农户,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促进农业增产、帮助农民增收、提高企业效益。在小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合作企业安徽盛农农业集团主营产品绿色水稻产量增幅达21.8%,企业每年增收172万元。

当涂水稻科技小院的成功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安徽利辛生猪科技小院”“安徽临泉牛羊科技小院”和“安徽歙县贡菊科技小院”四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应运而生,学校形成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机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搭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服务交流平台。

正如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牛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临泉牛羊科技小院带头人华金玲所言,科技小院的成立,给安科学子们提供了更多参与和服务中小种养殖户的机会,让学生们可以“名正言顺”地下乡、进棚、入厂,在打开学生知识面、培育符合企业发展需求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导师的“智库”作用,也给青年学生们提供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成长”环境,真正实现了理论、项目、实践、育人四结合,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发展新路径。

十年来,科技小院充分发挥联接高校、企业、人才的纽带作用,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增压泵”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助推剂”。近年来,科技小院助力培育农业科技企业45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83家、家庭农场425家,实现粮食增产约3.5万吨,农民增收近1亿元。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服务乡村振兴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继续教育学院立足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职责,扎实抓好中高职师资培训,切实提升中高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乡村振兴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截至目前,已完成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职业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和安徽省中高职师资培训共5期,培训好评度超95%、满意度高达100%。云南省普洱市的参训学员李俊说,整期培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内容实用性强、技术含量高,对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帮助很大。

除此外,学校依托农科优势,坚持以培养新型“农场主”为己任,“如火如荼”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截至十月中旬,今年已开展“乡村振兴”有关技能培训10余期,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实用性强,受到培训主办单位广泛好评。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李金宝介绍说,培训班既有种植、种子生产等农科专业知识的讲授,还有“农业经济管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技术提升方法,让培训学员进一步了解到科学前沿的技术成果,帮助他拓宽了视野,打开了农业、农村工作的新思路,使其更加坚定了服务乡村振兴的决心。

 

 

利用科技资源优势,开启“土特产”生产加工新篇章

 

学校因农而生、以农见长,长期在农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方面担当实干,通过科技赋能农业产业振兴。近年来,学校通过“双百进村入企”行动落实安徽省“科技特派员制度”。截至目前,已累计有10个省级科技特派团、超300名科技特派员进入村镇或企业开展成果转化或技术指导,已成立萧县、利辛、蒙城、凤阳、寿县5个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全方位助力村民走稳致富路。

科技特派员一般会提前同对接村镇的村干部联系,熟悉村内基本情况和产业技术需求并同村内种植大户交换联系方式,以便随时沟通指导。今年4月的某个正午,高青海就接到了唐集镇翟陈村种植大户的电话,电话另一头正火急火燎地讲着自己家大棚里的瓜突然“蔫”掉,几十亩瓜田即将“阵亡”的惨状。事态紧急,午饭也不及吃的高青海火速驱车赶往“事发现场”。经过现场勘查,查明了事件起因是通风不良导致瓜果出现高温热害。高青海见状立即指导种植户调配药剂后现场示范管理技术,瓜果最终起死回生,也拉回了种植户因担心绝收而“悬”起的心。

除了高青海这类“电话特助”,学校还有部分科技特派员选择了直接驻村的帮扶方式。自2021年6月以来,崔峰便“扎根”在凤阳县枣巷镇黄咀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观察到村庄农户通过零散种植小麦、玉米、黄豆等常规农作物换取微薄收益后,下决心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在“土特产”上多做文章。

“崔书记来了后带着我们一起栽种糯玉米,还要张罗着带大家一起建玉米加工厂,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村民李某说道。

崔峰感慨道:“驻村确实会遇到许多困难,好在有学校的支持帮助,黄咀村的帮扶队伍中既有余海兵这样的科研主力、也囊括了财经学院和管理学院的部分营销骨干。‘智囊团’成为了村民们坚实的‘技术后盾’,齐心给当地提供‘保姆式’的‘土特产’生产加工帮扶。”

据了解,黄咀村的糯玉米已于9月底基本收获完成,近400亩的玉米种植基地共收获适宜加工的玉米40万棒,其中70%的玉米已售出。团队成员后续将在鲜食玉米加工厂筹建上持续发力,助力黄咀村形成“优质新品种糯玉米种子供货—种植技术管理—糯玉米加工技术扶持—销售路径拓展—品牌形象创建”的“全链条”“土特产”生产加工模式。

黄咀村向西约20公里便是龚争“驻扎”的黄湾乡吴窑村,沿河岸边形成的独特沙土结构,给这里的村民种植萝卜、花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环境,但无奈村民技术能力有限,始终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龚争“入村”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联系威九国际·(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农学院的隋益虎、毕亚玲等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并邀请农学院教师进村开展专项技术培训,截至目前参训学员已达200人,约占该村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农学院教师陆晓明在实地探查后,当即决定赠送吴窑村一批新品种萝卜种子,目前第一批种子已收获,亩产量高达8000斤。“土特产”的销售问题引起了校工会、后勤保障部等单位(部门)的关注,积极同帮扶村镇联系,协同有关单位(部门)联动开通了优质农产品进入校园“绿色通道”,帮助吴窑村销售萝卜等农副产品约5万斤。

政府鼓励、学校支持,威九国际·(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教师出任科技特派员成为地方“技术顾问”、设身处地帮助村镇解决技术难题的例子越来越常见。农学院胡能兵教授带领团队远赴西藏高海拔三类区的措美县,在20天的时间内,手把手对县农牧局人员和乃西村种植户进行辣椒、苋菜、芦笋等育苗和栽培技术指导,通过“光温水肥”的全方位调控,短时间内迅速控制了辣椒死苗以及反复补苗的现象,同时还将灌溉时间由之前的1天延长至7天以上,彻底解决了当地果蔬种植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安徽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负责人、安徽省优秀科技特派员何华奇基于赤松茸(大球盖菇)生长周期短、栽培环境要求低、种植和日常管护成本低的优点,协助大庙镇薛李村村民“像种菜一样种蘑菇”,在给当地居民增收的同时,也给久居村庄的老年人提供了一种参与度强、工作强度适中的种植新体验,让村里“坐不住”的适龄老年人们参与到农业产业生产,增强了乡镇老年群体在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获得感,给村镇老年群体参与乡村农业产业生产提供了新选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学校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农业优势学科和农科人才资助开展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着力为地方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提供服务,助推乡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推动乡村生活富裕贡献了“安科”力量。

 

 

整合人才技术优势,打造校地合作新模式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共同成长于凤阳这片沃土中,学校与小岗村的渊源由来已久。2006年5月,3名安科毕业生带着所学的生物技术和掌握的市场信息进驻小岗村,成为3名小岗“新型农民”。每人租1200平方米土地,搞起了大棚双孢蘑菇种植,3人也逐渐成为小岗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带头人。

今日的小岗村一片祥和。田间地头,村民们有的在犁地、耙地,有的在播种小麦、油菜,有的忙着田间管理。在距离稻田不足50米远处,一座现代化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格外“扎眼”,与大学校园里常见的偏向于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不同,这所“乡间实验室”偏向于应用研究。“农户拿来一棵水稻,我们要在几分钟之内给他答案,到底是什么病虫害,如何施肥,如何打药。”实验室主要负责人、农学院任兰天教授说道。

除了为农户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实验室在服务小岗的农业企业方面也成果颇丰:先后与凤阳县小岗村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安徽小岗袁氏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农垦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凤阳博大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等达成合作意向,在乡间为多家公司提供了技术。

随着北大荒、皖垦集团等大型农业企业的入驻,小岗村农户的科技意识逐渐增强,农户生产也肉眼可见的大变样,手机种地、无人机满天飞已经成为常态,智慧农业成为小岗村的“新宠儿”。任兰天所在的“乡间实验室”已通过无人机变量施肥技术帮助周边农户解决了肥料浪费的问题;“威九国际·(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智慧农业”小程序1.0版本也已经上线,进一步“拉近”了与农户的“距离”。目前实验室正在筹建“皖北农业大数据中心网站”,希望通过建立“专家库”的形式,整合各方智慧资源,为农户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为小岗村的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建筑学院副院长张伟说,5年前他因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相关课题与小岗村“结缘”。随着合作“不断升级”,他带着学校的研究生们俯下身子“自找苦吃”,走遍了周边村镇的各个角落,身体力行将“论文写在大地,将设计做在乡村”。张伟还有一个“小目标”:他想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校地联手打造一个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的“和美乡村”。

村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节节高”,精神文化熏陶当然也少不了。坐落在凤阳这样一所历史文化名城,凤阳花鼓成为了学校在文化传承上的不二选择,学校凤阳花鼓传承基地的负责人张聪说道:“依托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将高校文化、地方文化、小岗文化深度融合,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把乡村非遗、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渗透到艺术作品当中去,以凤阳花鼓为主题元素,打造一部思想文化文艺作品,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艺术化诠释弘扬小岗精神,用新时代安科青年视角,讲好新时代的小岗故事。”

“安科”与小岗村的故事远不止于此。今年9月,随着《威九国际·(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关于进一步深化与凤阳县小岗村战略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简称《方案》)的出台,“安科”与“小岗村”的合作又将迎来新的“高潮”。《方案》明确了进一步深化与小岗村开展战略合作的方向,强调学校将蓄力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文化赋能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合作,推动“四个一”重点项目在小岗村落地生效,力求通过校地共同努力,打造“团队入驻、深度融合、成效显著、多方共赢、特色鲜明”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校地合作新模式——“安科-小岗”模式,创建乡村振兴的新样板。(摄影:陈宝 学校官网 审核:何永勇 编辑:李锦)

【浏览:

关闭

  • 微博
  • 微信
  • 媒体
  • 视频

皖公网安备 34112602000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