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微生物学是威九国际·(中国)有限公司官网第一批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现设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食药用真菌与产物研发,负责人祝嫦巍副教授(博士);食用菌遗传育种及栽培,负责人何华奇副教授(硕士);

微生物学重点学科始建于2015年,在原有生物技术实验中心、微生物发酵基地及应用微生物研究所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支实验设施完备、成员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明确的科研团队。

目前学科共有17人组成,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均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可以很好的引领学科研究方向,另外讲师8人,助教1人。成员学历层次较高,已取得博士学位11人,在读博士2人,占总数的76%,且专业分布合理,成员间知识储备各异,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针对学科整体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可以从多个角度高效的系统的完成任务。

目前学科下设两个研究方向,代谢工程和生物转化。代谢工程方向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对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包括多种真菌多糖、三萜类物质、真菌蛋白、木质纤维素降解酶以及其他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研究,着手点包括①对代谢产物调控机制、代谢途径进行研究;②对不同产物的发酵工程研究;③产物的活性机制及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研究。生物转化方向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微生物体作为反应器,用生物法替代化学法,转化合成更高利用价值的物质,同时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量消耗。

学科在原有实验室和研究所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建设,并购置大量仪器设备,完善平台建设,除完成教学工作外,逐步将各实验室改造为教学-科研多功能实验室,目前可以完成从上游的基因分子改造到下游产物提取加工的全部流程。①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平台目前已有PCR仪、凝胶成像系统、高速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蛋白质电泳系统、超纯水机、制冰机、小型高速离心机等仪器设备,可以完成分子生物学的科研工作;②发酵实验室目前有超净工作台、大型摇床、5L全自动发酵罐、高速离心机、大容量低速离心机等设备,可以开展有关微生物生长代谢及产物发酵等的研究工作;③发酵基地目前拥有50L发酵罐和500L发酵罐,板框压滤机以及多种分离提取设备,可以开展微生物发酵扩大培养、中试实验以及有关工程放大的相关研究。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成员的不断努力之下,学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完成前期获批的2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安徽省科技厅成果转化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3项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的结题工作;同时申请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安徽省教育厅各级项目(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振兴计划人才项目、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共5项,各种合作项目级及横向课题等3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6项,省级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6项,累计到账经费80万,合计各种校内资助项目,累计在研经费超过160万。3年间共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SCI收录11篇,EI收录3篇,CSCD核心收录8篇。获批发明专利1项,申请(实审)发明专利7项,申报品种审定1个;制定地方行业标准2项。培养研究生10名,培养本科生每年数十人。

在科研成果不断积累和创新的同时,团队成员又将其迅速转化为所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将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中去,积极探讨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生物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等各类研究内容先后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另外先后有9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获批,发表教研论文7篇。做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行,让科学研究的经历和成果鼓舞和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学逻辑,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更多的参与科研,推动研究的不断发展。

学科团队人员组成

学科方向

姓名

职称

代谢工程

孙玉军

教授

张强

副教授

蒋圣娟

教授

马玉涵

讲师

张晓龙

讲师

刘宇航

助教

祝嫦巍

教授

徐荣华

副教授

李坤

讲师

生物转化

李正鹏

教授

何庆元

副教授

赵岩

讲师

胡庆森

讲师

叶龙祥

讲师

汪雁

讲师

金光明

教授

刘京华

讲师